谁料到,原本在各路军事广告里被夸成“看不见、打不着”的美国隐身战机,这回竟被解放军一架歼-16一下盯住了两架。央视最近放出的画面显示,事发时间是今年,地点就在东海方向。当时“外军飞机”贴近中国空域,歼-16迅速升空伴飞,雷达光点稳稳黏住目标,过程干脆利落。画面一出来,很多军迷直呼过瘾,也有人开始琢磨:美国那套“隐身神话”是不是要破功了?
先倒带看看主角。美国洛马公司手里有两条五代机产品线:一条是F-22,另一条就是更常见的F-35家族。F-22当年号称“空战王者”,美军原打算买七百来架,冷战结束后国会砍到只剩一百八十多架量产机,计划大缩水。为了补上数量缺口,五角大楼转身押注F-35,这一款分成A、B、C三种型号——陆基、短距起降、航母专用,三兄弟各挑各的活。
美空军的算盘是:把F-35A越堆越多,形成“数量就是胜利”的场面;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则混搭B和C型号。当自家库存不够看时,美国又拉着盟友一起买。日本、韩国先后签单,日本甚至在本土建生产线,顺手捞技术,一箭双雕。
展开剩余67%除了赚钱,美方还有更大的如意算盘——心理优势。过去几年,F-35和F-22时不时飞到亚太,通常从驻日、冲绳基地起飞,围着第一岛链转圈,美媒跟着造势,配合“印太战略”给中国加压。
可现实往往不给面子。今年那次“拼刺刀”就是缩影:外军隐身机刚靠近,解放军歼-16迎头冲上,雷达直接把对方两个机号一块儿扣住。能在近距空战里做到这一点,说明歼-16的有源相控阵雷达、不少国产导弹都能对低反射目标发挥作用。换句话说,“看不见”这件事没那么神。
再说飞机本身。F-22机动性确实强悍,但数量太少,常年高维护费让美军自己都喊累;F-35更是为多用途折中,速度和灵活度都打折扣。美方飞行员之前就抱怨,狗斗时“拐弯慢、提速慢”,遇上同层级对手很吃亏。这回被锁定,也让外界看到老问题依旧。
把镜头拉远,美国寄望高端装备靠近中国来换取政治筹码,可每一次擦边都得冒风险:技术暴露、心理优势削弱,还得支付越来越高的出勤成本。从这点看,歼-16的一次成功锁定,不只是一次战术动作,而是提醒大家——优势会变,神话会碎,靠单一装备长期维持压制并不现实。
当然,这事也显示另一个信号:对抗升级并非必然结局,技术进步让博弈方式更复杂。谁真正掌握本土研发、本土生产、本土运用的闭环,谁就能在看似胶着的局面里占到主动。歼-16只是一个缩影,中国空军背后的研发链条、训练体系、战术更新才是更大的底气所在。
事件尘埃落定,外界热议还在继续。有人惊叹隐身神话破灭,也有人提醒别掉以轻心。不过有一点几乎没人否认:当技术与实战不断碰撞,舞台上总会出现新的平衡点。眼下,这个平衡正在悄悄往东移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